液態金屬在散熱應用多熱門?來從導熱率看真相

CPU散熱液態金屬滴 Silver liquid metal drop on CPU


近十年來,液態金屬(Liquid Metal, LM)從航太燃料管的熱交換層一路殺進筆電與手機散熱模組,「導熱率爆表」幾乎成了它的代名詞。市場研究機構Yole 2025年報告指出,全球LM散熱材料年複合成長率(CAGR)高達32%,已超越石墨片與高階導熱膏的增速。為何一種室溫流動的金屬能顛覆傳統散熱方案?答案藏在金屬鍵合電子雲高效傳遞熱振動的微觀機制,以及Ga–In–Sn合金在常溫下即可保持25–40 W/m·K的導熱率。本文將以導熱理論為主軸,結合實測數據與封裝案例,拆解液態金屬爆紅背後的科學真相與工程門檻。

液態金屬的導熱機制與典型配方

市售散熱級液態金屬多以鎵(Ga)為基底,再摻入銦(In)、錫(Sn)或鋅(Zn)降低凝固點(約 −19 °C),形成所謂Galinstan。

  • 電子導熱:液態金屬雖無晶格秩序,但金屬鍵提供自由電子海,同樣能高效攜帶熱振動。
  • 對流助推:在厚度 > 30 µm的縫隙中,液態金屬會產生微尺度對流,進一步提高等效導熱率。

阻力在於高表面張力(≈ 0.7 N/m)與氧化皮,易形成「球珠效應」;添加0.1–0.5 wt%銅粉或使用等離子體活化可降低接觸角至< 5°,強化界面貼合。

導熱率排行榜:液態金屬 vs. 傳統介質

(數值為 25 °C 常壓測得,依導熱率由高到低排列)

Material導熱率 W/m·K介電性典型厚度 µm應用備註
銅(固態參考)397導電熱擴散板、熱管
銀基 LM 合金 (Ga–Ag–In)60導電30–100高頻功率模組
Galinstan (Ga–In–Sn)29導電15–50筆電 CPU/GPU、LED COB
鎵純金屬40導電20–50需> 29 °C 才液化
石墨烯薄膜20絕緣5–20疊層後沿面導熱佳
高階導熱膏(含陶瓷填料)8絕緣30–100DIY PC 市場主流
硅膠墊片 (TIM pad)4絕緣100–500汽車 ECU、大功率 IGBT
水冷液(水/乙二醇 50 %)0.6絕緣流體依靠強制對流散熱
觀察重點:Galinstan的導熱率雖不及銅,但在介面厚度僅20–50µm時,其界面熱阻(R_th)可壓到0.02 K·cm²/W
,遠低於傳統導熱膏的0.1 K·cm²/W,對高功率密度晶片尤為關鍵。

與 CPU/GPU 封裝的完美貼合:為何熱阻大幅下降?

潤濕性:經表面活化後,Galinstan能滲入銅蓋板微孔 (Ra ≈ 0.2 µm),形成< 1 µm的介面過渡層。

  1. 低黏度:1.9 mPa·s使得真空填充或點膠工序均可兼容。
  2. 無揮發劑:較導熱膏少了乾裂與泵出現象,壽命可靠度提升2倍。

Intel 2024 Meteor Lake Mobile系列首度在薄型散熱模組採用Ga–In LM,實測CPU峰值溫度下降8–10 °C,並縮短渦輪維持時間,比同級陶瓷填料膏高出15%性能餘裕。

電導性、腐蝕與密封的挑戰

  • 電氣短路風險:Ga–In LM導電性高,任何滲漏至PCB或封裝凸塊區都可能造成短路。解法是使用PI或Parylene邊緣防溢塗層,保證500 h高溫循環無流失。
  • 鋁腐蝕:鎵對鋁具強烈偏析性,可在60 °C內腐蝕pitting。散熱器若採AL6063必須施作Ni–P電鍍或陽極硬化層。
  • 氧化皮:Ga₂O₃ 膜厚約 1–3 nm,會抑制潤濕;透過 0.05 wt% 酸化銅粉或少量氟化表面活化劑可連續破膜。

固態包覆與 3D IC 散熱的趨勢

  1. 固態微膠囊 LM:將Ga–In包覆於SiO₂或聚脲殼中,常溫呈柔性墊片,壓縮時破殼流動→固化封存,兼顧安全與裝配良率。
  2. 3D IC直觸內部層:研究團隊在TSV陣列間填充鎵,利用其自展布流動性打造「自灌封」散熱通道,可將堆疊式HBM熱阻降至0.015 K·cm²/W。
  3. 熱–電雙功能:Ga–In 合金摻鉍 (Bi) 或錸 (Re) 可提升電導率且形成可重塑焊料,兼具導熱與可重工維修特性。

液態金屬之所以能在散熱領域迅速竄紅,核心優勢就在於極高電子導熱係數與優異潤濕貼合,使其在數十微米介面間隙中創造前所未有的低熱阻。不過,導電、腐蚀與密封風險也讓LM成為「高技術門檻」材料。若你正為高功率 CPU、GaN Power IC或3D堆疊晶片尋找突破瓶頸的新型TIM,掌握 界面預處理、防漏封裝與材料相容性三大要點,就能把液態金屬的導熱優勢最大化,同時避免短路與腐蝕陷阱。液態金屬不一定適用所有場景,卻已在高熱流密度應用中展現決定性優勢;下一步,或許正是把散熱思維從「被動排熱」提升到結合相變調控與電磁整合 的多功能新紀元。


想了解有關熱界面材料、提升散熱性能和熱傳的知識嗎?
Further Reading :《提升晶片散熱性能的關鍵 – 熱介面材料》

Recommend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