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咖啡貴為現代上班族每日必備的晨間精神糧食,提供了我們美好一天的展開。但明明我們每天都喝咖啡,我們卻對於咖啡沒有很深的了解,通常只知道有的咖啡很酸、很苦、很香等等的,再加上有的咖啡價格不低,讓我們通常不勇於嘗試不同風味的咖啡,深怕踩雷浪費錢。
所以我們就來分享咖啡的基礎知識,讓你未來能夠精確的挑選喜歡的咖啡,並且還可以在朋友面前展現你的品味喔!
咖啡風味分類
首先先來了解咖啡豆風味的分類: 酸度、香氣、醇厚、餘韻、平衡
酸度: 我們也稱”明亮度”,是由舌頭所感受出來的味覺。咖啡酸度並不是單純的酸感,而是製造咖啡清新感的重要指標,足夠明亮度的咖啡可以提高咖啡香氣的展現,所以通常比較有特色的咖啡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酸度。
香氣: 香氣是用鼻子所聞到的味覺,也是展現該咖啡獨到特色最主要的因子,我們很常聽到的形容詞堅果、花香、水果等等就是指該咖啡的香氣。
醇厚: 這是形容咖啡喝下去的口感,有的咖啡喝起來有油脂感,如威士忌一樣有厚重感,也有的咖啡喝起來清澈如水,喝起來十分輕盈。
餘韻: 與香氣不同的是,餘韻代表的意義是咖啡喝下去後,殘留在口中的味道。但與香氣一樣,形容的方法大同小異,如水果、莓果、可可等。
平衡: 代表咖啡的整體評分,平衡度好的咖啡,在不同風味中抓取適當比例,彼此不衝突; 而平衡度差的咖啡則是單一味道明顯,通常都是不好的咖啡豆。
了解風味的分類後,下次去嘗試咖啡時,這些指標可以有效的跟專業的咖啡師溝通已利抓取你的口味。
想了解有關啤酒文化、啤酒歷史、喝酒技巧的知識嗎?
延伸閱讀:《光喝不練! 愛喝啤酒就該喝懂的小知識!》
影響風味的因素
再來我們來了解影響咖啡風味的幾個主要因素: 種類、產地、處理法、焙度
種類: 我們一般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咖啡品種就兩種,分別是阿拉比卡豆、羅布斯塔豆,這兩種咖啡豆佔了全球90%以上的比重。 阿拉比卡咖啡豆一般比較貴,屬於層次明顯,香氣濃厚的種類,具有花果香、柑橘、泥土、奶油、巧克力、焦糖、蜂蜜等豐富香氣,主要是因為他有比較高的糖份,因次喝起來也比羅布斯塔豆填。
常見的精品咖啡如衣索比亞的耶家雪夫、摩卡、牙買加藍山、肯亞、瓜地馬拉,都是屬於阿拉比卡豆。羅布斯塔豆不易受到氣候影響,在熱帶環境就可以生長了。而羅布斯塔豆咖啡因濃度比較高,再加上油脂和糖分含量較少,所以喝起來比較苦澀且強烈。故價格也便宜不少。而一般羅布斯塔豆都會拿去混開架通路上的即溶咖啡,或一些三合一咖啡。
產地: 產地是影響咖啡風味最主要的因素,不同產地的風味差異很大。而咖啡豆最主要的產區有三個低方:非洲、美洲、亞洲 非洲有伊索比亞、肯亞等知名產地,通常花果香較多,較明亮,醇度較低,喝起來乾淨清爽。
常見的美洲咖啡豆有瓜地馬拉、牙買加、巴西等,中美洲與南美洲風味有一些差異,中美洲堅果與果香就多,南美洲則味道較平衡,通常較溫和。 亞洲有印尼、越南、印度等,通常亞洲產地的咖啡豆比較醇厚,味道較為強烈。
處理法: 處理是一般大眾最搞不清楚的,所謂的處理法是將外層果肉去除的製程。
傳統的處理法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,以及後來的半日曬、半水洗等。日曬法多在高溫炎熱的地區,醇度較高、果香多、偏甜。 水洗則適合多雨地區,風味乾淨、酸度明亮,較為清爽。而蜜處理則介於兩者之間,較為平衡。
焙度: 焙度就是我們一般最常聽到的淺焙、中焙、深焙等名詞。
基本上烘焙時間越長,酸味越淡,咖啡因含量也越少,苦味也會越明顯,烘焙越久的咖啡豆顏色也會越深。一般淺焙的咖啡味道較酸、花果香明顯,手沖咖啡都會採用淺焙咖啡都,因為手沖比較能凸顯豐富香氣。中焙咖啡豆則有些許堅果、奶油感,味道較均衡,一般我們喝的美式、拿鐵就是用中焙,是最廣為接受的口味。深焙較有焦糖、巧克力風味,苦味多,一般拿來做義式濃縮、黑咖啡等。
咖啡跟烈酒一樣,並不是價格貴就代表一定好喝,咖啡口味差異大,端看個人口味,細細品嘗不同風味的咖啡將會是你生活的一大享受。下次在咖啡廳點餐時,不要再想半天最後還是點一杯冰美式了,嘗試上面的關鍵字來找出屬於自己的味道吧。